阎树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多维审视

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既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特质所决定,又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所作出的伟大创造与取得的根本成就所证明。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阎树群指出,只有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光辉,从而为更好坚定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立足科学性、为了人民性、指向实践性、着眼开放性。

更多精彩观点

0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坚持马克思主义,从总体特征来说,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的思想本质和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这场伟大思想革命的价值在于其指向社会革命。因此,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性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由马克思兼具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双重身份决定的:作为思想家,马克思以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作为政治家,马克思以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的。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概括为两个方面,即阶级性和实践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在这里,阶级性和实践性统一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即改变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魅力,也是其超越以往任何思想体系的巨大社会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经历多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立足新时代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作出更全面的概括,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这就从科学本性、价值立场、社会功能、理论品质等方面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重大理论判断,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前进的康庄大道。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这种以科学和真理为根据与支撑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勇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建党精神首要内容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真理,坚守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理解得越深刻,理想信念就树立得越牢固,在前进征程上就不会为迷雾所惑,也不会因为惊涛骇浪而动摇。

因此,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其中真学真懂是前提,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理论真谛,那就不可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说起话来就会言不由衷、缺乏说服力,遇到挑战就缺乏底气和战斗力。

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两者相结合就产生了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人民沿着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人民自身解放的道路奋勇前进,把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共产党的力量,说到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以及党自身的组织力、凝聚力、引领力和战斗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新时代的运用与发展。

其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的学问而是行动的哲学,而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并得到检验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改变自身命运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其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发展和开放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其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发展相对于静止而言,开放相对于封闭而言;但两者又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个事物如果处于封闭的状态,那它必然是静止的,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了;如果处于开放的状态,处在同外界的交流互鉴中,那就必然会促进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距今已经多年了,其之所以还有旺盛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它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能够及时吸收科学发展新成果、总结社会实践新经验、作出思想理论新概括,在应对时代课题、适应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它才能成为人民手中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在人民谋求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变为现实,才能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决定了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立足科学性、为了人民性、指向实践性、着眼开放性。

02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这是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成就伟业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早已阐明,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强调的就是理论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表明,科学理论的确具有引领实践走向成功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体系中,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学风。

自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为我们党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强调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来,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都把坚持弘扬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风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

随着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不断创新,学风概念的外延已由最初的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逐步扩大到对待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其内涵也在日益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许多场合强调学习理论的重要性,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而且就端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作了多方面的阐述,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70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