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看四大名著,孩子不想看,先想想自己

这么个话题估计是个冷话题。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大部分都是几百年来大浪淘沙留下的不朽之作,自有它的道理。但今天,我不想讨论名著的内容如何有深度,读名著的又有什么好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读懂了,才是受益的。根本就读不懂的我,如何受益?纯粹是瞎耽误时间。就像看着书法作品一样,书法爱好者看着那曲曲折折的墨迹,在我看来还不如课本上清晰的打印体,因为我不懂书法,我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美感。

马克·吐温的一句话,精准地说出了我纠结的心情:“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说好,但不怎么读的书。”

四大名著看不懂

说实话,就四大名著而言,别说读懂了,就是里面的那些字,我每页都有几个不认识的,总是拿本词典查来查去有个乐趣?我至少还是受过高等教育上过大学的,认字不多,但也应该不能算是认识字少的。况且那些中学生,甚至小学生,我只是想象一下,读这些书就是一种痛苦。酷爱文学的同学除外,对于酷爱文学的同学来说,我们就不能用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揣度人家。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少年作家,数学天才,少年黑客等等这些人都是个例,不适用于我们常人。这些人只能证明一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人是真的喜欢并且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问我们能做到不吃不喝读四大名著吗?

当然,在某些人眼里,这暴露了我的浅薄,看不懂名著。

艺术根据个人爱好和年代有关系

我小时候可以做到不吃不喝不睡觉看小说,但不是四大名著。

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看路遥《平凡的世界》,那时候这些书叫做“闲书”,看这些叫不务正业。还要偷着看,被老师发现了叫家长,被家长发现轻则挨骂重则挨揍。慢慢的长大了,小时候看过的那些闲书,现在也成了中小学生推荐书目,甚至有的进了课本,也被称作了名著。我有点后悔出生早了十几年,也许我的父母当初耽误了一个当代的作家。我曾经努力回忆我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名,精挑细选出当初对我那么有吸引力的几本,推荐给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好像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现在的孩子不再爱看哪些书了,说是看不懂。

《平凡的世界》

后来我仔细想想,也许当代这些孩子真的是看不懂。

比如的《平凡的世界》,我自认为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我出生于70年代,尽管我没有经历过孙少平那么苦难的年代,但毕竟离得并不久远。模模糊糊还记得我小时候,还有生产队了养的牛和驴,大马路上还是牛车、马车的为主。我上小学的时间大概也就是80年代初,孙少平青少年时期。这也许是我看《平凡的世界》时,自己还有所触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少年的那羞涩,少男少女那懵懂的爱情,都能感同身受。但是,这些东西放到现在的孩子身上,什么是生产队,费劲口舌也解释不清楚,还谈什么能够兴趣去读懂?读书讲究代入感,也就是读书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主人公去感受书中的故事。现代的孩子对于《平凡的世界》所处的年代环境根本不了解,怎么能够读得进去?

老一辈的人喜欢的戏曲不是我们的最爱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读名著?

对于现在孩子不喜欢读书的不理解,正如我们70,80后的这些人无法理解我们的上辈很多人喜欢戏曲一样。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小时候,我陪着姥姥看河北梆子,实在是听不懂那吱吱呀呀的在哼哼什么东西。我想这跟时代的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上一辈物资极度匮乏,没有电视,更不用提网络了。很多人关于四大名著的知识都是从戏曲里听来的,或者口口相传的故事。后来到了80年代有了电视,我的关于西游记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从电视里看来的。后来有了看看《西游记》原著的欲望,也是由于想看看除了电视里演的,八十一难还有哪些。

红楼梦青少年能看懂吗

直到现在,我看过的四大名著也就是西游记了。

至于其他三大名著,我基本处于等有时间沐浴更衣后再看的臆想中。一想到《红楼梦》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么多晦涩难懂的半文言句子,那么详细的中药药方,即使书中有那么多的美女也无法引起我读下去的兴趣。四大名著我都有,甚至不止一个版本,都在书架上放着。现在又寄希望自己的孩子来看,毕竟他要考试的。估计他也不会有欲望看的,就像学习一样是痛苦的。

现代人离不开手机

现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在读书呢?

上班的地铁上,中午午餐时,晚饭后,都是低头在刷手机。现在这个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极大丰富。机会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网络里获得,还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的读书?大部分人没有考试需求,估计是不会认真地去读这些书了。我想知道桃园三结义的是那三位?手机上搜索,不到2秒钟马上就会出来。一般人还需要去花费那么长时间去细细品味四大名著吗?我没有批评现代青少年堕落,不喜欢读书。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名著。也许随着时间的增长,见识的增加,人们会慢慢认识名著当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已过不惑之年,我看看名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然也未必能看得出什么名堂。至少,想看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至于处于这个网络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四大名著对于他们也许只是敬而远之的名著而已。

快乐的童年

不提倡孩子读名著,也许会招来多家长的反对,考试要考的。

现在不是都提倡“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吗?这个并不是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不给孩子报辅导班,让孩子没有指导的自由发展。也不是国家提倡读名著,家长就给买一大堆的名著往哪一扔,让后强迫孩子埋头苦读。什么事情都是辩证的,提倡读名著也要讲究方法,实际上大部分名著根本不适合初中生去读,更不适合小学生了。辅导班报不报也不是绝对的,别人家孩子能考分不报辅导班,自家孩子不及格,不在课余时间补充学习又怎么能跟得上学校的进度?没有提倡大家报辅导班的企图,更没有不让孩子读名著的意思。

只是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给孩子看名著。

(个人见解,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8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