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男观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目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为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用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一切哲学研究和解答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即何者是本原的,是思维还是存在、意识还是物质?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学说,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间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与之相联系,社会仔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息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协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反之,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第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其观点属于可知论。但也有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其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争论。一部哲学史实际上就是唯物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史。除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外,还贯穿这世界是怎么样的,即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僵死不变的问题。主张世界是运动变化观点的是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观点的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所揭示的是世界总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学产生以前,由于生产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仅唯心主义哲学,即使是唯物主义哲学,都不可能对整个世界的总图景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描述。不少哲学家采取虛构的手段,用臆想的联系代替他们尚未认识的真实的联系,用逻辑推论去填补实际材料的不足,把这样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哲学成了一切知识的总汇,成了“科学之科学”。这种现象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并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哲学所研究的规律适用于一切领域,而不像具体科学的规律,仅适用于某一特定的领域。例如哲学研究的对立统一规律,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是普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还有另一层意义,这就是随着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逐渐独立和专门化,揭示每一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规律,便成了各门具体科学的任务,无需哲学来代劳,哲学所剩下的就只是适用于一切领城的最一般的规律了。这样,作为“知识的总汇”或“科学之科学”的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再也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
从上所述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其次,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深深植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沃土之中,没有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人,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不断排除研究过程中和这一领域中存在着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又要注意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具体科学,借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取消具体科学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