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否还在人间天才画家的陨落

以文为友,友直友忠。现在要阅读的是马克·吐温的《他是否还在人间》。故事大概内容年3月间,我在里维埃拉区的门多涅游玩,结识了阔人斯密士。有一天在旅馆时,他叫我注意门里出去的一个人,这个人是绸缎厂老板席奥斐尔·麦格南。后来斯密士又讲了一个安徒生童话故事,小孩养的小鸟声音很好听,但没人欣赏,最后它死了,小孩给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那天晚上,斯密士又跟我讲了另一个故事。多年以前,斯密士是一个年轻的画家时,他和两个法国青年一起,在布勒敦碰到了穷画家法朗斯瓦·米勒。四个人拼命画画,熬了两年多,克劳德说已经山穷水尽了。大家商量时,一致认为这些画只要安上大作家的名,就能卖个好价钱。鉴于很多艺术家的才华都是死后才被人发现,卡尔建议抽签让他们当中的一个死去。这主意不是让人真的死去,而仅仅给被选中者举办一场葬礼,让他销声匿迹,改名换姓。最后米勒被选中了,他要抓紧时间拼命画画;其他几个就去商人那里鼓吹将死者的才华。第二天,卡尔去了巴黎,斯密士和克劳德带着米勒的小画在法国到处走。才两天,斯密士的写生就吸引了大城市郊外一个别墅的主人,别墅主人用八百法郎买走了米勒的小画。接着,斯密士对每一个买家都说,这位大画家活不过三个月了,以后出再大价钱也买不到米勒的画了。他们故意装成人人都知道法朗斯瓦·米勒的口气,在报上发布消息。六个星期后,斯密士、卡尔和克劳德在巴黎会面了,他们写信让米勒饿瘦一点,在十天内“死”去。至此三个人一共卖了八十五张画和习作,得了六万九千法郎。最后一张《晚祷》卖了最高价:两千二百法郎。但它后来某天被五十五万法郎买去了。噩耗宣布后,四个人(包括米勒在内)一起抬着棺材的蜡人出殡。而在餐厅里斯密士叫我注意看的那个人就是法朗斯瓦·米勒。这一次总算没有把一个天才饿死。在有才华的人在世时,世俗对他们的作品熟视无睹、毫不珍惜,而在他们死后却百般赞赏他们的作品。这些商人们有可能只看中作品背后的升值保值功能,而并不懂得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文章有力地讽刺了世俗对未成名艺术家的偏见,讽刺了只会盲目跟风的资本家。在这些文字背后,不难看出,作者对那些贫穷画家艰苦创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同情。那些为艺术献出青春、献出生命的艺术家的遭遇更加令人同情,他们在生活中物质匮乏、精神上也同样受着贫穷的困扰,被长期得不到认可的孤独寂寞包围着。而在他们一去世,就有可能有很多人靠着他们的作品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们的作品被搬上展厅,供无数人瞻仰,拍卖价一年比一年高。本篇文章妙就妙在它的讽刺效果,一招假死局就骗了这么多富人为米勒的作品买账。而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可能还在乡间饿着肚子,或者被迫已经寄人篱下了,根本不可能出入富人区,享受着金钱带来的一切生活便利。假如富人们知道米勒还活着,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米勒的画作会不会马上价值大幅缩水呢?如果一个画家作品是否被主流社会认可,是否能卖上好价钱,取决于这个画家是否仍然在世,那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实话,文章开头描绘著名休养胜地的景致非常迷人,自然风光上“有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闪耀的、蔚蓝的海”,人来人往之间是“清静、纯朴、安闲而不讲究排场”的,就是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斯密士讲述了他和几个朋友离奇古怪的经历。须知他是一位画家,自然能欣赏到这种景致的浪漫。倘若他没有参与年轻时候的那件事情,即便有现在这样的景色,他也没有这样好的心情去讲故事吧。而本来应该“死去”的米勒也获得了他应该获得的荣誉和财富,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