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昨天晚上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看完后一直循环着里面的主题曲,然后好长时间都没有睡着。之前看完后让我夜不能寐的电影大概只有《LaLaLand》和好多年前看过的《泰坦尼克号》。总之,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

教育哲学课老师曾把这部电影的前半段当做一个案例,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一次。主要研究片子里校长和马修老师对待犯错学生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校长采取有错必罚的粗暴专制的手段,而新来的学监马修老师则采取循循善诱的宽容温和的方法。还记得老师说在西方惩罚是不被包括在教育过程中的,因为他们认为“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恶的手段来达到一个善的目的。”

不过,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并不是这样,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名言,现今人们对惩罚虽抱着“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种态度,但仍把惩罚当做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犯错的、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能通过非惩罚的手段,而使之改过自新吗?教育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马修老师用自己的行为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用艺术用美去熏陶孩子的心灵。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法国的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学校中很多孩子的亲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甚至有一些直接是孤儿。所以对于一开始他们的顽劣成性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太缺乏关爱了。校长没有基于这一事实处理问题,他的“行为—反应”这种以暴制暴的方法更是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所以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直到马修的到来。

其实马修一开始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试验,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究竟能不能成功。于是合唱团就这样成立起来的。当孩子们的歌声响起时,哪里还想得到这些孩子之前的调皮顽劣,个个都像是可爱的小天使。他们的每一次合唱都让我感受到深深的震撼,灵魂好像受过洗礼一般,我在想孩子稚嫩的声音为什么会具有如此大的能量呢?大概是因为那是最接近天堂的声音吧。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带给他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需要什么东西去启蒙他们的,刚好马修选择的是音乐,其实绘画、诗歌、故事这些都可以。要让他们在小小的年纪接受文学艺术的启迪和熏陶,这会化为他们生命中的原动力,也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原乡。

就像最近在卢梭的《忏悔录》中读到的那样:卢梭一生下来妈妈就去世了,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艰苦,但在爸爸的感染下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且维持了一生。即便世界上有那么多大师,像卢梭一样对书博览之广的人也是少见。很难想象卢梭成为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植物学家、音乐家……竟完全是出于自学。

不过我想这与他从小获得的良好教养不无关系。反观一下当下,有一个现象就是最近几年学区房好像炒得越来越火,难道这意味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有所提升?我看未必。有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对,“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文化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熏染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了的,不过很少有家长能明白这一点。

几乎每天吃晚饭时都会在食堂看到一个小孩子抱着手机在玩游戏,那个小孩真的很小,站着不比桌子高多少。这么小就迷上了游戏,不说对精神就说对身体也是很大的伤害啊。看来鲁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至今仍未过时。

扯远了,回到电影本身。影片中有好几处让我很感动,比如校长和孩子们一起踢球的欢乐,马克桑斯回来时孩子们欢迎的笑脸,皮埃尔独唱时的眼神,最后马修离开时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和一排排告别的小手,马修把佩皮诺抱上车的那一刻的阳光……当然还有最经典的那个桥段(真的好萌)——

马修这个人虽然只是个小人物,按他的话来说“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业的学监”。他的合唱团最终也并没有成为一个奇迹,他只是这些孩子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但他对于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他是伟大且不朽的。

看这部电影时总会想到另外一部特别喜欢的电影《死亡诗社》。二者都在讨论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不过前者是教化而后者是反教化,前者通过音乐而后者通过诗歌,前者让人沉醉而后者使人震撼。不过片尾孩子们为马修送别时的合唱和那句经典的台词“Ohcaptain,mycaptain.”一样可以袭入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特别喜欢影片里的每一次合唱,马修拿着指挥棒站在前面满脸温柔和慈爱,孩子们的眼神干净清澈如春天的湖水,和谐、美、希望和爱都在天籁般的歌声中一点点漫开。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堪称完美。

想在自己的人生信条“多读书,读好书”后面再加一句“多看电影,看好电影”。发现自己现在遇到一本喜欢的书、一部喜欢的电影都能高兴好多天。快乐原来很简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