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娶大24岁妻子,不是借势,
比马克龙39岁当选法国总统更让世界惊诧的是,他的妻子比他大24岁,他16岁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爱情长跑达14年之久,在30岁时,娶了54岁的布丽吉特。彼时,布丽吉特有三个孩子和7个孙子女,马克龙一结婚就当爷爷了。
30岁,青春正盛的青年;54岁,更年期妇女。这怎么能合拍呢?
显然,这婚姻不是通常意义上青春异性相吸的爱情,另有其因。
什么因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男方要借女方的财势或者权势上位。
来看看布丽吉特本人有无利用价值。
布丽吉特·特罗尼厄,年出生于法国北部的索姆省亚眠市。年,21岁的布丽吉特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后回到勒图凯,与在银行工作的安德烈·路易斯·奥齐埃尔结婚并生下一子两女。她的丈夫安德烈并非大银行的银行家。
婚后,布丽吉特在亚眠市拉普罗维登斯耶稣会学校当老师,教法语和拉丁语。她同时打理着一间戏剧工作坊。她在这里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直到年,年仅15岁的马克龙来到这所中校读一年级,与布丽吉特的大女儿劳伦斯同班。两年后,情窦初开的马克龙疯狂地爱上了布丽吉特,掀起了她生活的波澜。
在马克龙转学到巴黎之后,布丽吉特也来到巴黎,在16区的一所天主教私立中学教书。
在跟马克龙结婚后,她也在当老师,在巴黎一家宗教机构从事教育工作。年,马克龙准备组建自己的政党,布丽吉特才停止教书,投身到帮助丈夫的事业中。
所以,从布丽吉特本人而言,无论在婚前还是婚后,她都没有什么权势可以供马克龙利用的。
再说她的家庭背景有否利用价值。
布丽吉特的父亲让·特罗尼厄经营一家家族巧克力商店,该商店创建于年,算是有点历史。除了巧克力,该店还出售著名甜点“亚眠马卡龙”等,大约多种食品。在法国的工商局网站上,“让·特罗尼厄”的企业资产为万欧元,员工数量20至49名。企业的规模并不大,跟富豪不沾边。也没有网上疯传的“巧克力世家”、“垄断整个欧洲巧克力市场”、“有高端政治经济界人脉”,这都不确凿。
就算是有点马克龙能借用的关系,当年爱上布丽吉特时,马克龙才16岁,一个16岁的少年,情窦初开,会想到20年后会用到这个女人的关系而高攀?这是完全没可能的。而且,如果超人一样想到了,也完全可以跟布丽吉特的大女儿,他的同班同学谈恋爱,更顺理成章一些,也依然可以借布丽吉特家族势力啊?没必要跟大自己24岁的同学妈妈谈恋爱。
而且,他们恋爱长跑了14年,马克龙从16岁爱上布丽吉特,直到30岁娶她,这不是简单的14年,而是一个人从少年到成年的14年,感情都没有变。如果是看重了家庭背景,如果是为了利用权势和财力,感情是虚假的,虚假的感情怎么能装14年?谁能做到?大凡看重女方家庭背景,为了利用而结婚的,都不会有马拉松式的爱情长跑,都会短时期结婚,迅速摘取果实上位。虚假的东西,尤其是感情,时间长了,装不下去,也难受,总会露馅的,如果被发现,就是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要利用女方家庭背景的婚姻,都是短期成婚,迅速借势上位。而且,在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都很难再勉强下去,都会找情人,更有甚者会离婚,再找自己喜欢的女人。
就像《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出身低微,找了大十岁的女人,为的是借岳父的权势升官,梦想实现了,当上了省公安厅厅长,然后在外面找了情人,把家里老妻当摆设。
而马克龙,在婚后跟布丽吉特关系很好,出席活动,竞选,出国访问……布丽吉特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他还很开心。就算马克龙很谨慎,为了政治名声和巩固地位而维持婚姻,他是不会把不爱的妻子天天带在身边的,放在家里当摆设就行了。形影不离的,一定是有真感情的。
那么,他们的真感情是通常意义上的男女之间的真爱吗?
马克龙是在15岁的时候,成为布丽吉特的学生的,与布丽吉特的大女儿劳伦斯在一个班。那个时候,他也没有对布丽吉特一见钟情。布丽吉特是马克龙的法语兼戏剧老师,马克龙当时负责学校的戏剧社,两人每周五碰面商讨剧本,这就有了产生爱情的基础,长时间单独相处并且探讨的是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二人很快走近了彼此的心灵。同时,布丽吉特非常欣赏马克龙的写作才华,经常当着所有人的面朗读他的作品。
老师欣赏自己的学生,这很正常,这个时候,布丽吉特应该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就算是她带他回家吃饭,马克龙到老师家找老师问问题,都很正常,这样好的师生关系很常见。不寻常的是,两年之后,马克龙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并且闹得满城风雨。
青春期的爱情,情窦初开的爱情,一般分开时间长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变了,也就慢慢分开了。青春期的爱情本身,能坚持到20多岁成年的,寥寥无几。而何况是马克龙和大他24岁的老师?正常情况来看,这应该是马克龙把对老师的喜欢误当做了男女情爱。或者,性懵懂无知的少年,对成熟女人的一种性好奇。
到这里,也没觉得有什么离经叛道的特别之处。
马克龙的父母知道了儿子的不伦之恋之后,警告无效,就把儿子转学到了巴黎亨利四世中学。在告别时,马克龙向布丽吉特许诺:我一定会回来娶你的。
在马克龙离开不久,布丽吉特的丈夫跟她离了婚。这个离婚,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布丽吉特作为一名老师,勾引比自己小24岁的学生,名声太坏所致。就算是在开放浪漫的法国,也无法容忍这个突破人类伦理底线的行为。
离婚之后,布丽吉特应该是很难在当地呆下去了,勾引16岁的男学生,因此而离婚,这名声,还怎么在亚眠小市呆下去啊?她只能离开。
于是,她来到了巴黎,在16区的一所天主教私立中学继续教书,跟马克龙的恋情并未中断,隐秘交往。
一般情况下,这种感情,会随着男方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上的成熟,对异性的审美和性心理的成熟,恋爱的对象会随着改变。就像《雷雨》中,长子周萍在青少年时爱上后母周繁漪,一个美丽的成熟少妇,但是当他成年之后,他的恋爱对象就变了,对少女鲁四凤感兴趣。
马克龙却没有,而是在年,他30的时候,娶了54岁的布丽吉特。
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不符合自然规律啊!而且,他们婚后还非常恩爱。颜值上的吸引不可能,那是精神高度默契的爱情了?
比尔盖茨有个比他大9岁的初恋情人安·温布莱德,她是他的知己,比尔盖茨婚后还经常去看望她,请她指点自己困惑的问题,他们精神默契度很高,但比尔盖茨并没有娶她,而是娶了比自己小9岁的梅琳达。
爱情的对象和知己并非必须是同一人,尤其是像布丽吉特比马克龙大24岁这样的“精神契合者”,马克龙完全可以把她当红颜知己、情人或者亲密的朋友,而没必要娶她为妻,顶着家族的反对和世人嘲讽的目光,非要娶她为妻,那一定有其他根本不能离开的原因。
她不是他精神的契合者,而是心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看看马克龙的内心缺什么。
在马克龙的自传《变革》中,他写了他童年的经历,充满了对祖母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但很少提到他父母。
他写道:我的祖母……是她教导我要认真学习。从我5岁起,每天放学后,她还要花好几个小时教我语法、历史、地理、阅读等。我曾经整日整日地大声朗读莫里哀、拉辛、乔治·杜哈曼、莫里亚克和季奥诺的作品。我记得小时候,每逢学校有考试,祖母都会在焦虑不安中等待我回家,哪怕是一场无足轻重的小测验。
马克龙孩提时代是和祖母在一起生活的。马克龙还在书中长篇累牍叙述了祖母的爱好和出身:“在我祖母眼里,再没有比文学、哲学和大作家更要紧的了。因为,正是教育改变了她自身的命运……”
因为祖母喜欢文学、哲学,所以,马克龙也喜欢文学,哲学。他对戏剧的热爱,也来源于此。
“我的祖母是一名教员。我之所以使用“教员”这个词,是希望能够帮它摆脱人们固有印象中拖沓、懒散的教师形象,为它重新镀上一层热情、无私和耐心的光辉。……那时候,普通家庭对女孩受教育存在很多偏见,在与这些偏见抗争的过程中祖母从未气馁……”
“如今她已离世,我没有一天不在想念她,也没有一天不在找寻她的目光,因为我希望自己未来的工作无愧于她对我的教诲……”
“她的音容笑貌,她给我讲述的那些往事,以及她的自由和严苛,至今都影响着我。”
“我现在仿佛仍能嗅到她在天亮前准备好的咖啡的浓郁香味。那时,若我没能在七点准时去祖母的房间找她,她便会来到我的卧室……”
“这些回忆将我和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可见,马克龙受她祖母的影响至深,他深爱他的祖母,他“没有一天不在想念她,也没有一天不在找寻她的目光,”包括他后来从事的工作,都是为了“无愧于她对我的教诲。”因为他的祖母一直在追求自由。
可惜,这个他深爱的影响他至深的女人在他未成年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他。这对他幼小的心灵是个巨大的打击,在他的心灵中形成了一个空洞,他没有一天不在想她,没有一天不在寻找她的目光。
如果对他影响至深的这个女人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会陪伴他长大成人,那么,他的感情上便不会有这种缺失,长大了之后,有了成熟的思想和感情,自然而然独立出去,离开母亲,他就会像正常的青年一样恋爱结婚。但是,马克龙不能。马克龙在心智未成熟的时候,失去了最爱的祖母,他的内心就一直在渴望她的出现,在寻找她。
直到他遇到了布丽吉特,和他祖母一样是个“教员”,和他祖母一样是个热情的教员,跟他和他祖母的爱好一样,文学和戏剧,这个女人,又是出现在他未成年期,出现在他最渴望异性关爱和性懵懂的年龄,离不开布丽吉特太正常了。在马克龙心里,布丽吉特就是祖母和女性的结合,她既可以填补祖母离世在马克龙心里留下的空洞,又可以以女性的身份安慰他的异性之爱。这不是单纯的恋母情结,是幼小时心灵的渴望和异性之爱两种感情的混合体。
这种感情,本就不是源于颜值,所以,他根本不会在意她的衰老和丑陋。他会因为祖母容颜衰老而不爱她吗?不会。那么,他也不会因为布丽吉特衰老的容颜而不爱她。
很多人因为马克龙深爱布丽吉特,而说布丽吉特多有魅力,想要探讨布丽吉特的御夫术。她其实没什么魅力,也不需要什么魅力,也不需要什么御夫术,只要她不作妖,不改变本质,永远是能填补马克龙幼小时候因祖母去世而留下的内心空洞的那个人,就够了。马克龙需要这个。
她其实就是能够治愈马克龙内心伤痕的那个人。她在他身边,马克龙才能内心充实,充满力量。所以,马克龙无论到哪里,都会带着她,他离不开她。她就是他内心完整,感情世界充实最需要的那付药。离开了她,他就陷入无尽的思念,或者被内心无法安放的焦灼和渴望而不得的空洞感啃噬。
这种感情是没有普遍效仿价值的特例。女人们没必要羡慕。他们的感情不是男女之间的真爱,是超越男女之间的真爱的心灵愈合药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