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及世界贡献

白癜风研究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22.html

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重要论述,郑重宣示中国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探索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要求,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为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是一个常被用来描述人类社会发生整体性变迁的集合概念,它以科技革命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为核心,涵盖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是不同的。一般认为,人类的现代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在18-19世纪率先走完了这一历程;二是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目前呈现方兴未艾、加速演进态势。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给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精神状态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既为发达国家摆脱后工业时代困境注入新的动力,也为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起步较晚,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救国救民真理,努力探寻中国现代化道路。然而,由于内部的原因和外部条件的制约,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还是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现代化,这些努力和尝试都归于失败。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历史把现代化的重任,托付给了中国共产党,托付给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为新中国现代化之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真正自主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中华大地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构想,主张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用50年左右的时间让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拥有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中国社会进步、人民彻底解放的物质技术基础。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工业化起来,帝国主义就不敢欺侮我们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到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这是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没有取得的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果断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实现温饱和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从物质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两位一体”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任务也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体建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个文明全面推进”的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视野,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年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年党的十九大在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刻分析国内外复杂局势基础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重新作出安排和部署,提出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绝对贫困问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目前,党领导人民奋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奋斗与思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中流砥柱,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和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数亿人口规模的国度里开启的,是要把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众所周知,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先后经历了一个世纪。而英国人口在工业革命初期只有万人左右,年增加到万,年也不过万。美国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速发展,逐渐拉开了与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列强的差距,冷战后成为唯一的世界超级强国。美国人口在年美国建国时约万,年增加到万,年增加到7万,年达到1.5亿,年达到3.3亿。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的时间或长或短,人口规模有大有小,但都达不到美国的水平。

与西方列强依仗侵略扩张、殖民掠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实现现代化主要靠国家内部积累,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靠压榨劳动者的血汗为工业化提供资金,而是靠全体人民的自觉奋斗和辛勤付出,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推动,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现代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少数人发家致富,而是惠及全体人民。在现代化途径上,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在与世界的联系方面,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发展之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正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和历史前进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大势,在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下,中国只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展现出无限广阔的光明前景。

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强大的先进政治力量的领导。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长期的经济技术封锁中进行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并超越先进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办不到的。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根本保证,是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为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不断加强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于坚持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现代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现代化只有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将现代化事业引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过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年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年实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这些成就的取得,极大坚定了中国人民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意志,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进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之源。

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与科学理论的指导分不开的。现代化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引领的社会变革,推动着知识体系和思想文化的革新,但现代化不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发的过程。无论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还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都需要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引,既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也包括先进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认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思想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立足国情和实际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体系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现代化是一个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要靠制度把好的经验和做法确立下来、传承下去。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制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领域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释了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制度性成果,全面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部署,为我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面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打破了农业文明时代与世隔绝与封建割据状态,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人类不分地域、国别、种族连接成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的风险挑战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