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首次见马克沁机枪,没问价格而是问了
提起晚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段不愿意去回忆的屈辱史。从年鸦片战争列强用武力打开我国国门开始,列强入侵,政府腐败,官商勾结,鸦片横流,民不聊生。
腐败的大清国一夜间从天朝上国沦为列强戏弄的玩偶,不平等条约像雪花一样飘落在这个垂垂老矣的封建帝国。
19世纪70年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政府,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曾经面对洋枪洋炮手足无措的清军,在镇压太平军的时候竟然也溃不成军。
内忧外患的清王朝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军事力量已经跟不上世界的步伐,和西方国家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战场的清兵,就像是猎物一样,任人宰割。
一批能人志士,开始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转变为“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首的大臣发起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中国自此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清军的实力大大增加,清廷海军也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依次建立。
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德、法、美、俄五国海军能与之抗衡。这支海军的创办者,正是有“东方俾斯麦”之称的李鸿章。
此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这位太后将每年财政的四分之一用来给自己享受,给自己修陵墓的开销甚至超过了北洋水师一年的军费。
而李鸿章既要用仅有的开支筹措军费,又要让太后开心,以免让洋务运动的成果付诸东流,此刻大清王朝的所有重担都放在了李鸿章的身上。
而对于欧美列强来说,李鸿章就是这个庞大帝国最肥的肥羊,他的背后是整个大清。由于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军工科技飞速发展,各国的商人都想把自己的军备卖给腰缠万贯的李大人。
李鸿章的叹息
年德国对李鸿章发出邀请,邀请李鸿章访德洽谈军备生意,李鸿章欣然接受。6月11日李鸿章一行人抵达德国,到达德国一家著名军事武器制作公司,德国方面特意为李鸿章一行人举办了一场军械发布会。
已等候多时的德国军火商带领他们来到射击场,在这里陈设着这场发布会的主角,德国新推出的重火力武器——马克沁机枪。
年英国军队在殖民地与当地苏鲁士人发生武装冲突,英军在战斗中第一次使用马克沁机枪,50人的英军瞬间将苏鲁士人打的溃不成军。
德国人知道此事后,立即加紧赶制,使得当时在重火力领域,德国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眼前的这个“洋玩意”,像火炮一般架在车轮上,长了和火炮一样的脖子,可炮口却像藕一般,结构很是复杂。
这是李鸿章第一次见这个铁家伙。“这炮是你们制造的吗?”李鸿章问道。德国人略带嘲笑地回答道:“大人,这是机枪,是一个叫马克沁的人发明的,不过当今这世界上只有我们国家能大批量生产出这种机枪。”
为了让李鸿章心甘情愿地购买这挺机枪,几个德国人抱来一根粗树桩子。几个士兵架起机枪,上膛之后对准木桩。“大人,请。”李鸿章一行人在德国人的陪同下走到靶场等待它的表演。
“开火!”一声令下,子弹在轰鸣如马奔一样的枪口里蹦出,打进木头桩子。霎时间树桩犹如被凌迟一样,断了骨头连着筋。打完一梭弹药后,三挺机枪一起换弹填充,这一次直接将树桩拦腰折断。
在场的清朝官员无不目瞪口呆,在他们看来,大清的军队若是有此利器,岂怕洋人?李鸿章也颇有兴趣地看了看,微微地问了一句:“这……机枪一分钟能打多少子弹啊?”
“发,最少也有发。”德国人洋洋得意地回答,可李鸿章听后却满面愁容,“太快了,这机枪太快了,一次打这么多子弹,我大清,实在是承担不起啊!我们还有大炮。”语气里的惋惜和无奈,让人心酸,这次军购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比谁都知道先进军械对一个军队力量的重要性。早在22年前,李鸿章就曾上奏阐述欧美各国的钢炮优势和炮兵的重要性,并上书清政府一定要拨款购买德国最好的克虏伯大炮。
然而20年后,经历过甲午大败的李鸿章真正踏上德国土地第一次见到马克沁机枪时,他犹豫了,《马关条约》的两亿两白银,已经拖垮了这个羸弱的帝国。
曾经繁荣强盛的大清,竟被弹丸小国日本打得抱头鼠窜,割地赔款,倾注自己30年心血的北洋海军竟在一朝间灰飞烟灭,着实令人唏嘘。
谁都看得出来,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积重难返,军事力量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前年给太后过生日已经花完了国库最后一点存银,现在就是买一批机枪都要犹豫再三,如此大清,岂有不亡的道理?
离开军工厂后,德国首相俾斯麦热情地接待了李鸿章,两人一起乘车驶入了德国首相府。李鸿章看着这位用武力统一了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一路上都难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
在首相官邸,李鸿章笑着说道:“俾斯麦先生,他们都说我是东方的俾斯麦啊。”俾斯麦听过翻译的话后,撅着大胡子对李鸿章说:“李大人,我可不想别人叫我是西方的李鸿章啊。”
就在访德后的第四年,垂垂老矣的李鸿章又被朝廷拉出来和列强谈判,签署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不久李鸿章便在悲愤交加中去世。
百年来,李鸿章三个字都与晚清腐朽的封建统治所联系,人们用“宰相合肥天下瘦”来讽刺他。而同时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却称赞他:唯一有能与世界列强争长短之人。
孙中山也曾评价到: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有所不辞。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李鸿章一人创办了三个军工企业,这些工厂日后也给中国输送了无数军械物资。正如他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百年沧桑巨变,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除了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繁荣的年代,更应该记住,国家实力永远是国防最坚硬的基础,只有自强方能自立,方能立于世界之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