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对思想与现实、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作出清晰界定,明确提出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一主张,他据此还呼吁,“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马克思的这一主张显然是对当时的德国哲学脱离现实、沉醉于玄思冥想的深刻批判,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哲学的本质乃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就是时代的精神,哲学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今天,我们在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的时候,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和界定中国哲学。我们知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年建立的北京大学哲学门,从此之后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始终存在着争议。争论的焦点是把中国哲学看作是中国原来固有的哲学思维,还是把它视为正在现代中国开展的哲学活动。这个关键问题是我们现在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必须厘清的任务。如果坚持前一种认识,实际上是把中国哲学当作被古代汉语所包裹的一堆知识,它们原先多存在于“经学”之中,只是现在被当作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而已。质言之,这种观点及其做法实际上是把中国哲学当作“过去的学问”。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本身及其意义的否定,而是说把哲学史的研究当作中国哲学研究的全部,实则涵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哲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与史学工作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倘若期待中国哲学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现在的这种研究方式肯定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实际上,这种研究方式只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而另外相当大的部分则是教化,它发挥着引导人生的传道、释疑、解惑的作用,是一种“活的哲学”,对广义的文化和社会实践发挥了巨大作用,更直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如果我们持后一种观点,那自然就会把哲学视为是对整个客观环境的理论自觉,视为一种时代精神,并且还是作为正在思维着的精神。这样,中国哲学就是中国文化的活的灵魂,虽然它表现为理论形态,但它的精神却是面向自然、面向人生、面向当下中国社会实践的,并且要为现实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显而易见,这里要求哲学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它们必然使人们认识到,哲学不是简单的文本分析,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某种遐想,更不是一些抽象概念的堆砌,而是一门活生生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绵延几千年而不衰的学科,不在于它是一门深思熟虑、局限于象牙塔里的学问,更重要的在于它直接面对现实,是社会现实生活在我们思想中的直接反映,并且通过人们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其反映越深刻,表述越正确,对社会实践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所以,只有面向现实、反思现实,形成思想深邃、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哲学理论,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和支撑。很显然,后一种观点所强调的是哲学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这既符合哲学的本质,也与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哲学的期待相一致。现在的问题是,哲学除了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它还有着与一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整全性,其研究受到现时代科学知识的挑战,以及有关哲学存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不相统一的争议,这些问题亟待厘清,然后我们才会有明确的导向和清晰的阐述。二关于哲学的整全性,我们理应承认哲学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它以人类一切知识,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为基础,把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总体反思当作自己的职责。这样,与其他门类的学科相比,哲学只能退居于黑格尔所说的“密纳尔瓦的猫头鹰”的地位。这就是说,哲学不同于其他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一种反思的学问,它的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之道总是与现实有些距离。要发挥哲学的功能,让哲学回到实践中并且去指导实践,中间需要经过一些环节。这样,哲学不是简单地跟在某个具体实践活动或某门学科后面,人云亦云,而是要经过不断思考和分析,以特有的反思方式去
上一篇文章: 台媒称台湾语文课本世界文学严重不足应向大 下一篇文章: 谁能想到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演讲大师卡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