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师马修如何实行爱的教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卡尔·雅斯贝尔斯

“放牛班的春天”是台译名,其中的“放牛班”在台湾的意思就是垃圾班和差班的意思。另一种说法是,“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获得了豆瓣9.3的高分,讲述的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马修,被任命到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任教,这所收容中心充满了混乱与暴躁,这里的校长有着极端的教育方式“犯错—惩罚—禁闭”,这里的老师内心总是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表情,谩骂和体罚变成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

可爱的秃头教师马修无可奈何的看着学生们的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了孩子们纯净的嗓音。因为音乐的共鸣让马修决定用爱教育这些孩子,而孩子们也在马修的爱的感化下逐渐敞开心扉。

老师的一个小举动可能对一个人的未来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什么让马修“爱的教育”如此有效呢?其实这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七大需要理论有着很大的关联。接下来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马修帮助孩子们实现了哪几点需要。

01安全需要

①维护学生

在马修第一次上课时,捣蛋的孩子们就让他踩香蕉皮摔倒、抢他的皮包,直到校长来到闹哄哄的教室问马修怎么回事,孩子们因为惧怕校长的严格教育方式而马上站得端正。这时的马修并没有向校长抱怨孩子的捣蛋,而是维护了他们,说只是想让学生回答问题。

马修这个看似小小的举动,其实间接地保护了这群孩子们,避免他们受到校长极端的教育——体罚和关禁闭。这个时候孩子们对马修的这种行为是不解的,甚至带有一点感激,但也正是因为马修对孩子们释放的善意让他们意识到,这个人或许是与自己站在同一边的。

②用另一种方式惩罚犯错的学生

由于盖赫特的恶作剧导致学校管理员马克桑斯受了伤,马修本来想带盖赫特直接去见校长,但想到这样盖赫特可能会受到校长极端的管教,就与盖赫特达成协议,让盖赫特去照顾受伤的马克桑斯作为惩罚。

对于孩子犯下的一些错误,责怪和打骂其实是没有用的。帮孩子想办法弥补错误,让他能够了解做错事的后果,并逐渐学会承担责任才是最重要的。经过了这件事,盖赫特也真正意识到由于自己的捣蛋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愧疚之心让这个小孩逐渐明白自己曾经一些行动的愚昧无知,相信他也会感激马修教会给他这个道理,而不是抓他去校长那受到体罚。

02尊重需要

在孩子们在寝室里唱着嘲讽马修的歌曲时,马修没有因为恼怒而去责怪孩子们,而是很耐心的去纠正他们的发音。并且很开心地意识到:“虽然他们唱的不怎么样,可是他们愿意唱。”

刘墉曾说过:“尊重那些与你抗争的人,因为你争的是理,而不是对方的人格。”马修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尊重孩子的歌声所以不用贬低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乐理知识。而是利用自己本身的知识去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发言。这个时候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不是被看不起的。

03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其实体现在整部影片的中心事件——建立合唱团,马修帮助孩子们发现了音乐的世界,让他们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妙。

04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修成立了合唱团后,针对每个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即使是年纪最小不会唱歌的佩皮诺,也得到了合唱团指挥助理的职称。

在马修的训练下,合唱团逐渐成形,而马修也从中发现了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皮埃尔,他主动写信给里昂音乐学院,希望可以争取给皮埃尔免除学费。最终,皮埃尔在里昂音乐学院深造,成为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成长性的,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自我实现即“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而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也逐步激发了人的全部潜能。

05总结: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