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三节唯物辩证法
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本节重点(★★★★★):联系、发展、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一、唯物辩证法概论1.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2.唯物辩证法是由基本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1)两个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3)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一)联系的含义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2.(二)联系的特征(1)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重含义: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2)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多样性。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4)条件性。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5)系统性。联系的系统性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可构成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三)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在当代,普遍联系的观念是与系统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的特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最基本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是整体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和部分(局部)的关系。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就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②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③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④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整体性观点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和处理好局部性的问题,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二、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2.运动和变化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而发展一定是上升的。3.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新事物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1)要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1)可知性:人类可以认识规律。(2)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消灭、创造、违背它,否则将会受到惩罚。(3)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4)可利用性: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或改变某些条件,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3.按客观规律办事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原理要求我们首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其次在运动中把握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1.质、量、度(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质。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3)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2)量变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3)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3.方法论意义(1)重视量的积累。(2)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3)坚持适度原则。(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肯定与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是保持事物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事物灭亡,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方面。2.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4)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之否定规律内容(1)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规律凸现了事物自我运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2)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4.方法论意义(1)要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辩证地把握肯定和否定。(2)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地对待前进和曲折。(3)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这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两层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矛盾的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②二者的联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4)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要经过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多次反复,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深化认识。3.矛盾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二者的关系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具有多种矛盾,这时的矛盾体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关系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每一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转化后,事物的性质也随着变化。(3)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方法论意义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要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内在的包含着重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以两点论为前提的。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外部矛盾,即事物的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因可以相互转化。五、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一)必然和偶然偶然和必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1.偶然和必然的含义(1)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2.偶然和必然的辩证关系(1)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2)两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形式和补充;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偶然和必然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三)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和错觉不能等同,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2)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易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假象作为现象也是表示本质的。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存在着对立,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现象和本质存在着统一,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四)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不能混淆。无论倒因为果还是倒果为因,都会引起极大的混乱和危害。(2)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表现在: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反之亦然。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原因。3.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构成因果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存在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五)可能与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二者不能混淆。(2)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表现在: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离不开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六)内容与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②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六、真题演练1.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2.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3.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直接反映事物本质,假象是对本质的歪曲反映4.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害,买了一只猫。猫捉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怒。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没有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怒。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5.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要重视量变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6.著名作家姚雪垠有句名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句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C.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争斗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说明了()。A.要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B.要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C.要注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注意分析矛盾的普遍性8.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A.不可知论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10.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A.直线上升过程B.曲折前进过程C.循环往复过程D.量变质变过程BDDBDACCABB
上一篇文章: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代表作王子与贫儿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627.html